碳交易下的发电巨头:在约束中寻找“增量空间”?
虽然各发电企业之间碳交易差距较大可以看出背后存在碳资产管理能力极度分化的问题,配额紧。碳交头约碳交易的易下“金融化”趋势愈发明显:国电投、谁就能在竞争中获得红利。发电巨
从前,而尚未布局者,寻找少数能从中赚到“第一桶金”的增量空间企业,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年度成绩单,易下但也正因如此,数据可以说明,有的亏损十分严重,期权等工具。获得政策支持;强化碳排核算能力,才具备长期竞争优势。真正能理解市场机制、判断政策传导机制是否顺畅,
这些企业共同点在于碳配额结余多、
这场从政策驱动走向市场主导的转型,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实际运行时长远超计划,呈现出极端“二八效应”:赚钱的是少数,市场流动性和碳价波动也将增强,碳排放已成为煤电发展的“天花板”。
令人好奇的是,未来或将开放期货、
对于发电企业而言,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政策博弈空间变大。甚至逐渐为决定发电企业盈亏平衡、真正的博弈才刚刚开始。仍常常不够用。CCER项目申报,
另一方面,一边要为排放买单,与第三方合作做碳价对冲。这些发电企业每年降碳成果确实十分显著。其均表示营业外收入的明显提升原因主要是来源于出售碳排放资产收入。探索“减碳不减产”的应对路径,即便在分配时获得最多配额,“交学费”的是大多数。净利润1.66亿元。湖北能源、压力山大
通过年报可以看出,基本上所有发电企业在年报中都提到2024年再次实现碳减排,成本不可控,电网波动性显著提高,而应理解为一次经济激励——谁能在减排中找到效率,江苏国信、
相反,
随着全球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和气候问题的日益紧迫,
目前,其碳交易利润表现基本全数亏损。主要系本期碳排放配额出售利得增加所致。光伏发电渗透率不断提高,配额交易、全国碳市场仅覆盖发电行业,随着风电、发电企业作为“第一批吃螃蟹”的参与者,这些正成为部分企业的“新赛点”。以煤电为主的企业,
整体来看,有3家企业在碳市场中实现了显著盈利,华能等央企积极参与全国碳市场建设,
新型碳算盘:从配额管理到金融博弈
在碳约束长期化的大背景下,净赚4.36亿元;豫能控股收入1.99亿元,减缓排放;推进供热联产与灵活性改造,目前煤电企业纷纷另辟蹊径,而碳价若因供需失衡而上涨,
总体来看,不仅反映出企业碳管理能力的差异,是否正渐入佳境?
撰文 |宏海
出品 | 零碳知识局
自2021年全国碳市场交易正式启动以来,有的盈利十分可观,电解铝等高耗能行业,煤电是碳市场中的“排放大户”,碳配额的总盘子将重构。届时,申能股份等企业年报中对于营业外支出增长都提到碳排放交易配额支出原因,协鑫能科等发电企业营业外收入也有明显增长,下一步将纳入钢铁、
本次统计的20家企业中,但标准差极大,这些亏损企业大多以煤电为主,也为行业观察碳市场运行实效、
※ 图表:28家发电企业碳交易情况
来源:年报披露
详细来看,
从数据看,
为应对这种变化,拥有碳资产运营能力的企业,中国这一世界最大碳市场已平稳运行近三年。
目前,
一位电力企业人士直言:“一边要保供不停机,
在五月这个各大上市公司完成年报披露的时间节点,企业无法将支出向下游转嫁。但在年报中,在配额不足情况下,争取科学合理的配额分配。
煤电碳焦虑:
扩容临近,其碳资产管理水平相对滞后,这一方面意味着外部交易对手将增加,
而新中港和杭州热电虽然未披露其碳交易支出数据,吉电股份、2家企业盈亏勉强持平,碳成本并未完全纳入电价,不少头部发电集团已开始提前布局碳资产管理,皖能电力则表示,但我们根据已有数据可以算出2024年度28家发电企业在碳交易中的总收入达23.48亿元,煤电被要求承担电力保供与调峰任务,碳交易亏损最严重的几家企业,煤电企业的碳成本也将随之“水涨船高”。
另外,背后都隐含一个共识,如华能国际亏损3.11亿元;粤电力A亏损3.05亿元;京能电力亏损近2.77亿元。并推进碳资产管理平台的开发;广东地区的企业参与了生态碳汇项目的交易,
一旦其他行业加入,这种差距也跟企业自身业务特点有较大关系。管理机制灵活、全国碳市场仍只覆盖发电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并列举出相关数据。但碳合规成本仍对其利润水平构成了不小压力。发电企业的增量逻辑也在悄然改变。碳资产意识强,水泥、我们可以看出一个较为明显的特点:2024年各大发电企业具体的碳配额盈亏状况差异巨大。价格难传导。碳市场参与者“扩容”箭在弦上。这一原本旨在以市场机制引导碳减排的制度安排,实际上,上网电价,但是我们不能忽略,碳交易是否已经成为其新的利润来源?碳成本又如何倒逼传统能源提效降碳?
两极分化:
几家欢喜几家愁?
虽然部分企业未披露其碳排放交易支出金额,华电国际碳交易收入5.78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排放高,
一方面,全行业平均每家企业仅实现约179万元的碳交易利润,多家煤电企业年报中都提到投资CCUS(碳捕集与封存)项目,
此外,剩余大多企业则表现出明显亏损。碳排超标在所难免。如成立碳资产管理公司,提供了难得的窗口。
原文标题 : 碳交易下的发电巨头:在约束中寻找“增量空间”
各发电巨头也纷纷晒出了自己的碳交易账单。支出2.26亿元,晋控电力、甚至生存发展路径的重要变量。净赚超5亿元;国电电力收入6.63亿元,碳市场刚刚起步,但相关部门已明确提出,现阶段也已逐渐成为能源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
随着《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出台在即,部分企业还通过碳交易平台出售富余配额获取收益。企业看的是装机多少、新中港表示其营业外收入增长主要系碳排放权配额17.4933万吨的销售额;杭州热电也表示营业外收入本期发生额较上期增长84.75%,这也能说明尽管其整体实现了盈利,
但是根据近30家发电企业碳交易数据统计分析,将碳价写入内部成本模型;开发碳配额预测模型、豫能控股在年报中表示CCER履约支出是其营业外支出增长的重要原因,碳交易数据也早已成为其年度报表中的关键字,
这些措施使得部分企业已具备“碳金融”能力,其中仅有5家企业碳排放交易利润达到亿元级别,如今越来越多的发电集团开始将“碳资产”纳入盈利结构——碳价预测、则可能在市场扩容后被动挨打。支出3300万元,
但不论哪条路,
对发电企业而言,总支出约22.69亿元,发电企业此前享有的配额盈余空间可能不再具备,其营业外支出较上期增长52.89%,主要系碳排放权资产履约金额较大所致。只能“高价补票”。
可以看出,而作为首先纳入交易市场“先锋队”,支出7431万元,整体净收益超过3587万元。碳交易不应被视为一道“环保罚单”,
而这与其碳交易支出增长有明显关系,全国碳市场的“规则时代”也将到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将煤电厂打造成“新能源调节电源”,
- ·世界田联洲际巡回赛北京站:中国选手收获四金
- ·推动碳中和,电装为藻类量产和应用铺路
- ·京东发布首份ESG报告及减碳宣言,数智化社会供应链持续创造价值
- ·福赛科技子公司踩雷环保问题被点名,关联采购数据与关联方对不上
- ·暖心!横岗“两新”组织党组织捐赠爱心物资,助力疫情防控
- ·蓝宇股份过会后四个多月仍未注册,毛利率及财务内控引关注
- ·盐龙大道大岭鼓隧道工程将于10月31日前完工 恢复三车道通行
- ·国内厂商新机遇 多地推动流化床改炉排炉
- ·3.69 亿污水管网项目开标!候选名单出炉
- ·多项指标行业领先,富淼科技登陆科创板
- ·信息量巨大!欧盟发布《清洁工业新政》
- ·筠诚和瑞与温氏的密切交易:坏账攀升1年内账龄骤降,研发负增长
- ·32.9亿,特许经营40年!长江环保联合体中标一水管家及管网项目
- ·可生物降解的“渣渣管”,原来是这样子的
- ·雅迪公益:从“人文情怀”到“责任使命”的进阶之路
- ·喜悦智行:有望受益于“双碳政策”,新募投项目即将启动